2024-06-18
新时期,为不断创造人工智能新场景和新应用,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2024年4月26日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 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协商议政。会上,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部长王志刚针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形成竞争优势”主题进行发言并提出建议。
人工智能事关我国未来发展大局。人工智能的比拼,是全栈全链能力的比拼。为此,迫切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优化总体设计,加强统筹部署,加快形成竞争优势。为此,王志刚建议:
加快夯实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底座。统筹集聚优势资源研发攻关国际领先的通用底座大模型、高端芯片、深度学习框架等底盘和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建设高质量国家语料库,实现软硬件全栈式能力覆盖。
强化前瞻引领性研究,力争在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瞄准可能引发人工智能变革的颠覆性方向,加强人工智能与数学等相互促进,突出自主底座技术,突出系统架构,突出相关理论、方法研究,突出智能解释、科学测试与评价,突出可控与伦理,布局多技术路线研发。以系统思维组织跨领域的交叉研究,探索推动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交叉融合,发展能实时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学习与交互的具身智能,布局博弈智能、脑机智能等前沿方向研发。
以高水平规模化应用带动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广泛赋能产业进阶升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好、见效快的行业率先突破,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打通商业循环,提升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水平和渗透度,培育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驱动,开展显著提升科研人员能力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支持引导垂直行业领域小模型发展,推动大小模型协同提升和迭代。鼓励通用人工智能、专用人工智能及通专结合发展,鼓励“沿途下蛋”转化科研成果。
完善激励人工智能创新的政策,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鼓励校企、院企人才双向流动,大力引进高水平拔尖人才团队,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引导投资机构提供长周期资金支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牵头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推进开放创新合作,拓展技术、产业、治理等领域国际合作空间。
为什么要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何勤撰文指出,当前我国正由传统人工智能向新一代人工智能迈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类人智能。构建与之匹配的人才生态体系、加快引进培养急缺的智能人才,凝聚研发创新队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实际来看,当前我国智能人才队伍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匮乏。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大多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欧美国家,在总量方面美国的优势最为突出。美国之所以能聚集全球最多的顶尖科学家,得益于其雄厚的基础研究和人工智能专项研发投入、发达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2015年到2019年间,美国吸引人工智能投资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巨大的研发投入和优渥的人才待遇,吸引了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使美国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出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是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人工智能人才不但严重紧缺,而且这种趋势正由于人工智能产业呈现的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而变得愈发严重。且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从业人员主要在应用层,基础层和技术层人才缺口也较大。
三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滞后。我国直到2004年才由北京大学首次招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生。虽然我国近年来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但仍未形成规模效应,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专业毕业生成为“替代”人才。尤为紧迫的是我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三方面问题,即顶尖高校人工智能研究“趋同化”、普通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跟风化”、人工智能成果“快餐化”。
四是产业人才和复合人才不足。我国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跨界人才不充足,限制了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我国从业经验达10年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比例不足40%,而美国超过了70%。同时也存在复合人才不足的问题,表现在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不足。
当前及未来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跃迁的关键窗口期,我国要抢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引进和自主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努力打造世界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