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10位大学校长AI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观

2024-06-18

“人工智能+”行动在提速。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如火如荼,8个月内诞生238个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商业化落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同时,我国高校将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人工智能领域学科专业布局,以多学科、跨领域、深融合、强交叉的模式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并坚持产教融合,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专门针对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和绿色通道。近期,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行动,阶段性探讨部分高校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战略规划和具体行动。第一期推荐10所全国综合类知名大学校长(副部长级),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未来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这10位校长分别是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中山大学校长高松。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建设中国自主的“AI顶尖人才和原始创新基座”
2024年4月27日,在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宣读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决定。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两个重点方向,以高定位和新机制建设中国自主的“AI顶尖人才和原始创新基座”,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清华大学发展历史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不仅关乎学校当前发展,更关乎学校长远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表明,大学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替代。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在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培养、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取得了扎实的成效,这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我们对人工智能学院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
2024年2月27日,南京大学召开新学期工作布置会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启动会。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出席并部署新学期工作。会上发布了2024年9月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总体方案,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2024年,南京大学将通过“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构建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争取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面向智能时代、具备人工智能素养,未来能够在重大领域有突破、赢得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大师级战略科学家。会上,谈哲敏作2024年新学期工作布置会工作报告,系统阐述了当前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同时强调,学校各单位要牢牢把握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筑牢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优势。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北大越来越多的教师把AI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2024年4月3日,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在香港第二届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上表示,当前,金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交融,学科交叉融合日益显著,创新外溢效应显著增强。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科研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龚旗煌表示,北京大学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作为教师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现在北大越来越多的教师把AI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比如,北大的董斌教授在图像处理中的数学方法课程中,结合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为课程专有的资料数据库构建了AI助教系统,为学生提供专业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大力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卓越工程师
2023年9月27日,人工智能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在致辞中指出,面临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技术,正加速赋能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深刻改变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催生新兴产业、重构商业模式,成为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需要大力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卓越工程师。浙江大学将积极搭建人才培养交流平台,建立校企资源共享网络,共同打造高质量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政产学研各方之长,凝聚全球工程教育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发挥组织化的体系效能,成为引领世界人工智能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
2024年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透露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人工智能领域主动谋划,汇聚资源,统筹布局。近期上海交大正推进建设的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慧能源学院等等,这些都对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坐落于徐汇校区,是基础雄厚、生源拔尖、条件优越的新兴学院,是携手上海市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级平台共同筹建的特区学院。学院秉承“用人工智能变革世界,用人才变革人工智能”的愿景,以“引育顶尖人才、产出顶尖成果、孵化顶尖企业”为目标,致力于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当前,我国高校要持续加强人才引育,形成涵盖战略科学家、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的人才梯队。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举全校之力系统落实“ai大课”建设任务
2024年5月10日下午,复旦大学以分党委书记(扩大)会议形式召开全校课程建设专题推进会,推进“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建设,部署ai课程体系建设与ai+教育模式改革(简称“ai大课”)。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布置了ai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他表示,落实教育部、上海市最新要求,学校成立“ai大课”建设团队,制定大课建设方案,并以分党委书记扩大会的形式作专题部署,充分体现党政齐心、全校动员、全力以赴的决心。要深刻把握“ai大课”建设的战略性紧迫性,构建复旦特色的ai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举全校之力系统落实“ai大课”建设任务。复旦未来一个时期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科学智能将赋予我们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全校要抓住机遇、共同奋斗,实现创新能力和能级的新突破。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坚持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交叉学科
2023年10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建院50周年大会在梧桐语明德报告厅举行。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发表致辞。他表示,早在50年前那个特殊而艰难的时代,以朱九思老院长为核心的华中工学院校领导,一体化部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聚集。50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这些举措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众多学科的大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即便是在今天都具备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学院坚持交叉创新,在保持传统控制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医学、制造、建造、电气、航空航天等多学科深度交叉,形成了一批支撑国家重点需求、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代表性成果。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起源于1955年原华中工学院设立的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首批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首批成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新建人工智能国家重点支持学科。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在人工智能等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武汉大学有条件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武汉大学将如何有组织地开展数智教育人才培养,构建起符合数字化、智能化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理念?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认为,人才培养需要学科支撑。数智化领域最重要的是算法算力,培养高端的数智化人才,最核心的学科就是数学、统计、计算机等学科支持。基于此,武汉大学在构建符合数字化、智能化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其一,目前数字化领域大量的数据是通过测绘遥感,而武汉大学的测绘遥感学科实力强劲,是国家选定的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而且是目前位于世界前列的学科。其二,数据管理又与信息紧密相关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学科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育与研究机构。此外,未来数字领域博弈的核心数字规制,与国际法、经济管理等又密切相关。从学科支撑来看,法律、数学、统计、计算机、测绘遥感等均是武汉大学的强项,在人工智能数智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武汉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据了解,武汉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依托于计算机学院,联合数学与统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测绘学院等校内单位共同建设的大型跨学科研究平台。研究院努力实现三项主要职能:1.攻关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理论难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2.致力于人工智能一级学科的建设,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完整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3.为多学科的发展赋能,提升武汉大学综合实力。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把人工智能学科专业调整置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统筹把握
2024年4月1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调研人工智能学院,围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开展交流座谈。张立群表示,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人工智能专职研究机构,人工智能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人工智能本科生培养,构建了一流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并围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及其在国家航天重大工程、无人驾驶智能车、视觉大数据智能化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多项“从0到1”突破,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张立群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目标导向,用好空间资源,加快推进实验平台建设,打造一流创新高地。要创新引领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把人工智能学科专业调整置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统筹把握。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持续提升科研水平,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将更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积极挖掘潜在优势,盘活存量资源,争取外部支持,在人工智能产教融合领域持续发力。要不断健全完善教育教学工作考核方案,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张立群还就学院关心的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学科建设等重点问题,逐一进行回应,并要求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处与学院压实工作责任、紧扣时间节点、细化工作举措,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要着眼前沿交叉 强化国际化办学的学科支撑
2024年4月13日,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作题为“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旨报告。指出国际化办学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其中谈到,要坚持全球视野,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通专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校际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统筹增量提质,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要坚持开放合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前沿交叉,推动国际科研合作;要着眼前沿交叉,强化国际化办学的学科支撑。另据了解,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0年6月,学院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开展“四大建设”,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了学科交叉、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思路,努力打造“智海”(人工智能+深海)、 “智数”(人工智能+大数据)两足并重、各展所长的办学特色。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珠海,坐落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依托珠海校区“深空、深地、深海”学科群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独特优势,与珠海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汇聚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基地。

完 谢谢观看